0

賀卡文化起源于中國

2025年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系列產品,已于2024年11月22日開始發(fā)售。元旦、春節(jié)期間,精美的賀年卡又將承載著人們的問候和情誼,走進千家萬戶。

關于賀年卡,有資料顯示其發(fā)源于西歐大陸。1843年,第一張由著名藝術家專門設計的商業(yè)賀年片在英國倫敦誕生,后傳入美國。于是,人們每逢年節(jié)或朋友新婚、生日等喜慶之事,都用賀卡致意,并逐漸成為全球性的風習。

按照這一說法,賀卡文化似乎發(fā)源于西方。其實不然,此風習中國古已有之,且歷史久遠。

在中國古代,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,人們相互見面或去家里拜訪時,經常攜帶“謁”和“刺”,這種風俗至漢代時已十分流行。漢末訓詁學家劉熙的《釋名·釋書契》中有:“謁,詣也,詣告也。書其姓名于上,以告所至謁者也。”由此解釋可以看出,“謁”上寫有持謁者的姓名,用作拜訪他人時的自我介紹。另據文獻資料記載,刺,又稱名刺,或只書寫姓名,也有加入問候語的。此外,刺上還寫有自己的官爵和籍貫所屬的郡縣鄉(xiāng)里,所以也稱為“爵里刺”。謁和刺雖都書寫有自己的姓名及字號,但使用時是有區(qū)別的。謁,主要用于向主人通報來訪者;刺,則增加了自我介紹的內容。我國古人在社會交往中,會根據受訪者不同的身份和地位,書寫不同格式的名刺,這反映出古人會恰當地表示自己的謙恭和對對方的敬重。

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,名刺作為古人社會交往的文書,一直被沿用。在紙作為書寫材料后,“名刺”也改用紙張書寫,遂稱“名帖”。

 

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(fā)展,“名帖”的用途和使用范圍也在逐漸擴大。唐太宗時,太宗為賞賜大臣,過年時用赤金制成金箔,其上鑄上御書“普天同慶”,被稱為太宗賜給大臣們的“門狀”。后來,這種“門狀”也被廣泛應用,因金箔太貴改用梅花箋紙,一般3寸長2寸寬,上端書受賀者官諱,下端書賀者姓名身份,中間書賀語。此后,“門狀”之風也逐步進入民間,每逢節(jié)慶喜事,自己不便外出,人們便在自己的名帖上,親筆書寫被祝賀人的姓名和字號,并附上一些祝福語或賀詞,再交由弟子或仆人,將賀年名帖送到被賀人的家里,以示拜賀。南宋周密《癸辛雜識》云:“節(jié)序交賀之禮,不能親至者,每以束刺簽名于上,使一仆遍投之,俗以為常。”后來人們?yōu)榉奖憬邮召R年名帖,在門上貼一紙袋,上書“請留尊柬”,或書“接福”“代僮”等,送帖仆人把帖投入紙袋即算送達,故又稱“飛帖”。

賀卡的商業(yè)性郵遞從宋代開始。據張世南的《游宦紀聞》記載,治平四年(1067),彭汝礪在泗州做官時,給上司寄“賀冬狀”,即冬至節(jié)寄門狀,里面寫了因限于職守、不能親往的客套話:“陳賀下情,無任惶懼之至,謹具狀。”此門狀由張世南家中收藏,并曰:“凡在外官,皆以狀至(致)其長吏。”這應是世界上關于郵寄賀卡的最早記載。

明代以后,賀年名帖簡稱為賀年帖,過年互贈賀年帖成為民間習俗。到清代,又有商家在節(jié)日前用紅色的硬紙制作賀年帖,上面印有“吉祥如意”等祝語,裝幀精美。祝賀者只需在賀年帖上填寫被祝賀者的姓名即可送出,十分方便。這種賀年帖比較小,故又稱為“賀年片”。有的賀年帖還配有精致的錦盒,稱為“拜盒”。
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我國的賀年片產品更是豐富多彩,其中的郵政賀年明信片當屬其中一個獨特的品類。中國郵政發(fā)行了多種多樣的賀年明信片,1981年11月20日,中國郵政首次發(fā)行賀年郵資明信片。1991年12月1日,我國首次發(fā)行賀年(有獎)明信片。1993年11月15日,我國首次發(fā)行賀卡型賀年(有獎)明信片……目前,中國郵政每年發(fā)行的賀年卡種類豐富,發(fā)行總量巨大。即便是在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當下,賀年卡依然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占有一席之地。線上,DIY的電子明信片可以自選上傳照片、錄音和視頻,更受年輕人的青睞;線下,風格迥異、設計精美的明信片,繼續(xù)成為老少咸宜的選擇。

 

從“謁”和“刺”到“名帖”,再到“門狀”和“賀年帖”,伴隨著中國古老書信文化的傳承與發(fā)展,走過了2000多年的不斷演進之路。中國才是賀卡文化真正的發(fā)源地。 

 

來源:中國集郵報

作者:周岐彬

編輯:高陽

 

以上內容(包括圖片及視頻)為創(chuàng)作者平臺"快傳號"用戶上傳并發(fā)布,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