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
集郵人就是個什么都得懂一些的人……

都說集郵的人就是個百科全書,郵齡越長知識越豐富。但集郵者自己的感覺卻恰恰相反,隨著郵齡的增長,卻越來越感到自己的無知,緣由就是當感受到集郵的最美——真正的求知時,那種痛并快樂的感覺是自己從內心體會到的。 
剛集郵沒幾年的時候,自以為手里有幾本郵票目錄,對發(fā)行的紀特文編能說個頭頭是道;自以為訂閱了幾份集郵雜志集郵報紙,自己可稱“家”。但隨著年代越久,集郵的年頭越長,倒是越感到自己的孤陋寡聞。 
很久以前就聽說,集郵就像是本《十萬個為什么?》,但是實際上有越來越多的知識既相互獨立,又相互兼容。集郵到了一定程度,考證中的疑問就會越多,要通過對票、資、戳、路和時代背景的研究,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的依據。此外,實寄封的紙張老化、郵戳制式、書寫文字變化等等都有講究,一句話處處皆學問。 
發(fā)現疑問,就要刨根問底。當然這個過程是痛苦的,因為資料的限制,特別是早期郵史資料的限制,很多問題(包括郵資、郵路、郵戳)都很難找到直接答案,有時一個問題,甚至十幾年都沒有結果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,不要說普通集郵愛好者,就是老集郵家也是這樣,需要從浩瀚的資料中找到依據、答案。
一枚(郵票、郵戳)實寄封,甚至承載的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,誰能做一位集郵的“考古”者呢?十年磨一劍,那得多寂寞,會有很多人這樣說。當然更多的人會說,集郵早過時了,不掙錢,光賠錢,費時費力。還會有人說,研究做學問,那是集郵家的事情,普通集郵愛好者,也就是攢郵票,沒事看看,消遣一下,不自量力的事情就不要做了。 
集郵的目的不同,集郵的觀點不一,這些都很自然,而我要說的作為一位集郵愛好者,不論是真集郵還是裝門面,如果不能享受集郵過程中知識的愉悅,那就太可悲了。集郵這種之好,求知的價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,對于每一位集郵愛好者都是無價寶,只要你用發(fā)現的眼睛,從為什么出發(fā),就能找到與別人不同的答案,因為求知是集郵的最美。
來源:集郵學歷史
感受無形、卻無所不在、影響深遠的文化、情懷
 
以上內容(包括圖片及視頻)為創(chuàng)作者平臺"快傳號"用戶上傳并發(fā)布,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